孙继海怒指背后指使:12 岁足球天才,陨于青训博弈

  • 2025-10-29
  • 1

当 12 岁的张卓毅穿着初中校队球衣在操场慢跑时,西安龙启足球俱乐部教练毛加喜的叹息声仿佛还在耳边:“这是我从业 12 年见过同位置最具潜力的孩子,职业路算是断了。” 这个曾被中超豪门青训足校看中的天才少年,如今只能在课余踢踢野球,而这场人生转折的背后,藏着前国脚孙继海口中 “青训圈最丑陋的博弈”。

故事的起点本是双向奔赴的信任。2024 年,司职边锋的张卓毅凭借过人天赋,同时收到中超豪门与孙继海创办的嗨球青训的试训邀请。考虑到嗨球提供的免费培养政策,以及对孙继海足坛资历的信任,父亲张晶最终选择了后者。彼时的嗨球正践行着孙继海 “从 8 岁培养至 18 岁” 的长期主义理念,不仅承担训练费用,还为球员配备文化课辅导、心理干预等配套服务,仅张卓毅这样的学员一年投入就超 15 万。在教练团队眼中,这个 “天生就是踢球的” 孩子,正沿着职业球员的轨迹稳步成长。

转折发生在 2025 年夏。张卓毅的母亲突然发布视频,控诉嗨球训练强度过大 —— 每日近 4 小时训练导致孩子身体不适,且教练言语严厉让孩子做噩梦,要求解约并归还 “自由身”。视频迅速发酵,舆论一度将嗨球推向风口浪尖。但孙继海在腾讯新闻《从何说起》栏目中的回应,却揭开了事件的另一面:“家长的极端举动不是单纯情绪发泄,背后有人递话、有人指点,目标就是搞垮嗨球。”

随着嗨球提起诉讼,更多细节浮出水面。原来早在纠纷爆发前,一家竞争对手青训机构就向张卓毅父母抛来橄榄枝,许诺主力位置与路费报销,而前提是孩子需以 “自由身” 转会。按照嗨球与家长签订的合同,中途解约需支付违约金,且球员若转投其他俱乐部,原机构应获得转会补偿。不愿承担违约金的家长,最终选择了 “网络卖惨” 的维权方式,却没想到这步棋彻底堵死了孩子的出路。

孙继海怒指背后指使:12 岁足球天才,陨于青训博弈

“愚蠢的人,自作聪明。” 孙继海在节目中毫不客气地评价家长的选择。这种 “愚蠢” 不仅在于被当枪使,更在于对职业足球规则的漠视。嗨球随即调整索赔金额,从最初的 18 万升至 266 万,新增的诉求直指家长 “发布不实信息” 对机构造成的声誉损失。更致命的是,根据足球行业规则,未解决合同纠纷的球员无法加盟新俱乐部,张卓毅因此被所有职业梯队拒之门外,最终只能回归校园足球,连足协旗下的精英联赛都无权参与。当记者问他是否还喜欢足球,少年犹豫片刻的回答 “没以前那么喜欢了”,成了这场博弈最沉重的注脚。

孙继海的愤怒,源于对青训生态的深切失望。在他看来,青训本应是 “一场马拉松,不是短跑冲刺”,却被急功近利的逐利者变成了 “挖人比挖土豆还直接” 的生意场。嗨球从 8 岁开始培养球员的模式,本就面临 “10 年周期、低回报” 的风险 —— 孙继海坦言,8 岁梯队最终能走上职业路的可能仅 1 人,其余都需靠文化课升学兜底。这种 “赔本赚吆喝” 的坚持,却屡屡遭遇同行的灰色狙击:挖角时许以空头承诺,唆使家长撕毁合同,事后却对球员的前途置之不理。

更令人痛心的是,这类悲剧并非个例。在中国青训圈,尖子生作为稀缺资源,长期沦为机构博弈的筹码。俱乐部怕投入打水漂,便在合同中设置严苛条款;家长盼孩子一夜成名,容易被短期利益诱惑;竞争对手钻规则空子,用不正当手段抢夺资源,形成 “三方互害” 的死局。孙继海在经营嗨球的过程中,早已见识过这些乱象:为抢生源早年也曾做过兑现不了的承诺,后来只能靠 “写死合同、降低预期” 自我救赎。他坚持让球员读完小学再做职业选择,甚至安排老师驻基地辅导作业,既是为家长留后路,也是在为行业留底线。

如今这场纠纷已进入司法程序,足协因嗨球起诉中止了原裁决程序,法院的判决将决定违约金的归属,却难以修复被破坏的青训生态。孙继海在 9 月选择退股嗨球,但他始终强调:“青训的初心不是生意,可总得有人守着规矩做事。” 而张卓毅的遭遇,恰似一面镜子照出行业沉疴:当俱乐部把合同当武器,家长把孩子当筹码,竞争对手把挖人当捷径,没人真正在意那个在操场奔跑的少年,是否还记得最初爱上足球的理由。

db真人,DB真人旗舰,db真人旗舰集团,db真人旗舰中国

青训圈需要孙继海这样的 “鲶鱼”,更需要所有人守住底线。正如多特蒙德前青训教练对孙继海说的那样,青训既靠体系也靠运气,曼联 92 班、葡萄牙黄金一代的诞生,从来不是算计出来的。当下次再有人怂恿家长举起手机,让孩子对着镜头哭诉 “教练骂我” 时,希望每个成年人都能先问一句:“谁会从中得利?孩子的未来怎么办?”

毕竟,足球从不会骗人,骗人的永远是藏在利益背后的算计。而毁掉一个天才最简单的方式,就是让他成为大人博弈的牺牲品。